一、专业简介
车辆工程学科是研究车辆性能试验、车辆设计与开发、汽车新技术的一门学科。该学科融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凝聚了机、电、液、通信等多学科交叉和高度融合的学科优势,最终的学科以满足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发展为目标,设立学科方向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定位需求。
二、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车辆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相关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成为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
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本方向研究车辆纵向、横向、垂向动力学、各向耦合动力学关系及动力总成动力学,通过车辆动力学控制,提高车辆行驶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车用发动机、电机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现代控制理论在车辆工程上的应用研究,如主动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四轮转向系统、稳定性控制和底盘集成控制等研究。
2.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本方向以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开发及其控制策略为研究对象,在电机驱动控制、综合节能控制、能量综合管理、整车集成控制等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满足新能源汽车节能、安全和低能耗等综合指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能量综合管理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集成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复合电源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技术、车辆嵌入式系统开发。
3.智能驾驶技术
本方向以智能驾驶车辆准确感知、决策、规划和安全控制等为目标,结合智能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发需求,进行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路径规划、整车控制和仿真测试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满足智能驾驶车辆的综合指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感知技术、行为决策与路径规划技术、轨迹跟踪控制技术、智能车辆仿真与测试技术、智能驾驶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车道偏离预警控制技术、自动泊车技术、自适应巡航控制技术、车辆主动避障预警控制技术、车辆碰撞主动控制技术、车辆盲区监测及预警控制技术、车辆主动安全系统匹配测试技术。
4.车辆NVH与测试技术
本研究方向是以数学、振动学、声学、测试学、实验学、控制理论等作为研究基础,以传感器测试技术、信号处理、有限元仿真、嵌入式开发和汽车控制系统开发为主要研究方法,来探究车辆噪声与振动对驾驶员和乘客主观感受的影响、车辆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品质进行测控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整车或零部件的振动模态分析、传递路径分析、声品质分析、声功率分析、振动和噪声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旋转机械部件的故障诊断研究、被动噪声控制与材料吸声性能研究、主动噪声控制与音频系统听感提升的研究、麦克风阵列与噪声源定位研究、汽车虚拟测试技术、汽车测试系统搭建、汽车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汽车试验系统开发。
5.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本方向以汽车相关领域数字化工程开发为目标,以汽车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精确制造工艺技术为核心,研究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制造工艺、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与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辆CAD/CAE/CAM信息集成技术、车辆CAD/CAE二次开发技术、车辆系统及零部件逆向工程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汽车系统及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汽车试验技术及汽车制造工艺设计等研究。
四、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时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须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总学分须达到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所有理论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除外)每学分对应16学时,一般2学分,不允许超过3学分。
(一)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学位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原则上均为必修课。
1.公共基础课(不少于12学分)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和应用数学课。
(1)政治理论课(3学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
(2)第一外国语(6学分)。
(3)应用数学课(不少于3学分),“数学工具运用”为必修课程。
2.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
(二)非学位课
非学位课包括必修与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补本科课。
1.必修与实践课程(7学分)
(1)工程伦理(1学分)。
(2)科技写作与学术规范(1学分)。
(3)学术报告(1学分)。
(4)专业实践(4学分)。
(5)科研与健康(不计入学分)(注:面向全日制研究生)。
(6)设计美学(不计入总学分)(注:面向全体研究生)。
2.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包括“技术前沿类课程”、“校企合作类课程”、“案例分析类课”和含有实验、实践学时的“实验、实践类课程”。
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供全校研究生选修。
3.补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对于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相应专业知识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本课程。补修的本科课程原则上由研究生本人直接跟随相应的本科生修课。
六、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原则上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课题研究、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七、考核方法
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考试课以闭卷笔试为主,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考查课可采用随堂测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等方式,按百分制或者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所有课程的考核方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执行。
八、专业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须在校外企业(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具体形式包括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专业实践一般在第三、四学期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实践报告(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由校内外导师、所在学院进行实践考核,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
各培养单位应注重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积极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要充分重视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及监控,严格评价标准,切实为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软硬件保障,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九、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按学校和学院相关文件执行。
十、学位授予
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至少发表(录用)1篇学术论文或按辽宁工业大学学报投稿要求撰写1篇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或申请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专利1项,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批准后,授予相应类别(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硕士学位授予具体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办法》的规定执行。
附: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机械(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
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2.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3.智能驾驶技术
4.车辆NVH与测试技术 5.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课程 模块 |
课程 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学位课 |
政治理论 |
0014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Ⅰ |
考试 |
|
0014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Ⅰ |
考试 |
|
外国语 |
|
第一外国语(详见公共课程设置) |
96 |
6 |
Ⅰ、Ⅱ |
考试 |
|
应用数学 |
001201 |
数值分析 |
48 |
3 |
Ⅰ |
考试 |
至少2学分 |
001202 |
数理方程 |
32 |
2 |
Ⅰ |
考试 |
001203 |
矩阵分析 |
40 |
2.5 |
Ⅰ |
考试 |
001204 |
数理统计 |
48 |
3 |
Ⅰ |
考试 |
001207 |
数学工具运用 |
16 |
1 |
Ⅱ |
考查 |
|
学 科 基础 |
010201 |
车辆CAD/CAE技术 |
32 |
2 |
Ⅰ |
考试 |
至少6学分 |
010202 |
车辆NVH技术(这门课本学期先不开,大家不要选) |
32 |
2 |
Ⅰ |
考试 |
010203 |
汽车控制理论与应用 |
32 |
2 |
Ⅰ |
考试 |
010204 |
现代测试技术 |
32 |
2 |
Ⅱ |
考试 |
010205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32 |
2 |
Ⅱ |
考试 |
010102 |
振动理论 |
32 |
2 |
Ⅰ |
考试 |
非学位课 |
必修与实践 |
101103 |
工程伦理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004 |
科技写作与学术规范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003 |
学术报告 |
|
1 |
Ⅰ~Ⅳ |
考查 |
|
101501 |
科研与健康 |
16 |
|
Ⅰ~Ⅱ |
考查 |
不计入学分 |
101301 |
设计美学 |
16 |
|
Ⅰ~Ⅱ |
考查 |
不计入学分 |
100005 |
专业实践 |
|
4 |
Ⅲ~Ⅳ |
考查 |
|
专业选修课 |
110201 |
Python机器学习(技术前沿课) |
32 |
2 |
Ⅱ |
考查 |
校企合作课、案例分析课、技术前沿课至少选1门 |
110202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03 |
汽车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案例分析课)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04 |
车辆虚拟样机技术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05 |
汽车嵌入式与电气系统开发技术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06 |
ADAS及自动驾驶虚拟测试仿真技术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07 |
汽车安全技术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08 |
电动汽车驱动与控制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09 |
汽车建模与仿真技术(校企合作课)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10 |
汽车开发与系统集成(校企合作课)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11 |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法(技术前沿课)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12 |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及电控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实验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13 |
汽车虚拟测试技术 |
32 |
2 |
Ⅱ |
考查 |
110214 |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
32 |
2 |
Ⅱ |
考查 |
补本 科课 |
210201 |
汽车理论A |
40 |
|
Ⅱ |
考试 |
不计入 总学分 |
210202 |
汽车构造 |
64 |
|
Ⅰ |
考试 |
公 共 选修课 |
|
第二外国语(详见公共课程设置) |
20 |
1 |
Ⅱ |
考查 |
|
101401 |
知识产权 |
16 |
1 |
Ⅰ |
考查 |
|
101601 |
信息检索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1801 |
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
16 |
1 |
Ⅰ |
考查 |
|
100701 |
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702 |
实用民商法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703 |
绿色低碳经济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401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601 |
大数据技术概论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602 |
人工智能概论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603 |
物联网工程概论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201 |
新能源汽车技术前沿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301 |
材料检测分析技术概论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1302 |
新媒体与传播学概论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1402 |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1001 |
建筑美学欣赏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1201 |
机器学习算法概述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501 |
电力系统运行基础 |
16 |
1 |
Ⅱ |
考查 |
|
100502 |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概论 |
16 |
1 |
Ⅱ |
考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