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年10月14日 14:40

一、专业简介

车辆工程学科是研究车辆性能试验、车辆设计与开发、汽车新技术的一门学科。该学科融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凝聚了机、电、液、通信等多学科交叉和高度融合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以“汽车新四化”为目标的现代汽车研发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车辆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车辆工程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做出创造性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

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本方向研究车辆纵向、横向、垂向动力学、各向耦合动力学关系及动力总成动力学,通过车辆动力学控制,提高车辆行驶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车用发动机、电机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现代控制理论在车辆工程上的应用研究,如主动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四轮转向系统、稳定性控制和底盘集成控制等研究。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本方向主要研究汽车动力总成和传动系统节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整车热管理系统、线控化底盘技术等,满足整车节能、环保、安全等综合指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汽车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及控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集成控制、线控底盘控制技术、复合电源控制、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整车协调控制、动力总成优化设计与分析。

3.智能网联汽车

本方向主要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从而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单车和多车控制指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建模与仿真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算法、智能网联汽车行为决策与路径规划、智能网联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车联网技术、汽车主动安全控制技术、队列控制等。

4.车辆NVH与测试

本研究方向是以数学、振动学、声学、测试学、实验学、控制理论等作为研究基础,以传感器测试技术、信号处理、有限元仿真、嵌入式开发和汽车控制系统开发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车辆噪声与振动对驾驶员和乘客主观感受的影响、车辆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品质进行测控开发。主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整车或零部件的振动模态分析、传递路径分析、声品质分析、声功率分析、振动和噪声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旋转机械部件的故障诊断研究、被动噪声控制与材料吸声性能研究、主动噪声控制与音频系统听感提升的研究、麦克风阵列与噪声源定位研究、汽车虚拟测试、汽车测试系统搭建、汽车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汽车试验系统开发。

5.汽车设计与优化

本方向以车辆数字化工程开发为目标导向,以车辆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测试、制造技术为核心,研究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在不同种类车辆系统结构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设计和制造中的具体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辆CAD/CAE/CAM信息集成分析、车辆CAD/CAE二次开发、车辆系统及零部件逆向工程、整车轻量化仿真分析、车辆人机工程学优化设计、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汽车试验技术等。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时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所有理论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除外)每学分对应16学时,一般2学分,不允许超过3学分。

(一)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学位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原则上均为必修课。

1.公共基础课(不少于12学分)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和应用数学课。

(1)政治理论课(3学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

(2)第一外国语(6学分)。

(3)应用数学课(不少于3学分),“数学工具运用”为必修课程。

2.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

(二)非学位课

非学位课包括必修与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补本科课。

1.必修与实践课程(4学分)

(1)科技写作与学术规范(1学分)。

(2)学术报告(1学分)。

(3)教学实践(2学分)。

(4)科研与健康(不计入总学分)(注:面向全日制研究生)。

(5)设计美学(不计入总学分)(注:面向全体研究生)。

2.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用于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侧重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供全校研究生选修。

3.补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应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至少补修2门本科主干课程,且不计学分。补修的本科课程原则上由研究生本人直接跟随相应的本科生修课。

六、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全面负责培养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课题研究、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所有培养环节的指导。

七、考核方法

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考试课以闭卷笔试为主,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考查课可采用随堂测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等方式,按百分制或者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所有课程的考核方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执行。

八、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助课、指导本科生实验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教学实践由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负责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及不及格五级评分。

九、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按学校和学院相关文件执行。

十、学位授予

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至少发表(录用)1篇学术论文或按辽宁工业大学学报投稿要求撰写1篇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批准后,授予相应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硕士学位授予具体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办法》的规定执行。

附: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术型)

 

 

 

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

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3.智能网联汽车

4.车辆NVH与测试          5.汽车设计与优化

课程

模块

课程

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政治理论

0014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考试


0014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考试


外国语


第一外国语(详见公共课程设置)

96

6

Ⅰ、Ⅱ

考试


应用数学

001201

数值分析

48

3

考试

至少2学分

001202

数理方程

32

2

考试

001203

矩阵分析

40

2.5

考试

001204

数理统计

48

3

考试

001207

数学工具运用

16

1

考查


 

基础

010201

车辆CAD/CAE技术

32

2

考试

至少6学分

010202

车辆NVH技术(这门课本学期先不开,大家不要选)

32

2

考试

010203

汽车控制理论与应用

32

2

考试

010204

现代测试技术

32

2

考试

010205

汽车系统动力学

32

2

考试

010102

振动理论

32

2

考试

非学位课

必修与实践

100004

科技写作与学术规范

16

1

考查


100002

教学实践


2

~

考查


100003

学术报告


1

~

考查


101301

设计美学

16


~

考查

不计入学分

101501

科研与健康

16


~

考查

不计入学分

专业选修课

110201

Python机器学习(技术前沿课)

32

2

考查

校企合作课、案例分析课、技术前沿课至少选1

11020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前沿课)

32

2

考查

110203

汽车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案例分析课)

32

2

考查

110205

汽车嵌入式与电气系统开发技术

32

2

考查

110207

汽车安全技术

32

2

考查

110208

电动汽车驱动与控制

32

2

考查

110209

汽车建模与仿真技术(校企合作课)

32

2

考查

110210

汽车开发与系统集成(校企合作课)

32

2

考查

110211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法(技术前沿课)

32

2

考查

1102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及电控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实验

32

2

考查

110213

汽车虚拟测试技术

32

2

考查

110214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32

2

考查

补本

科课

210201

汽车理论A

40


考试

不计入学分

210202

汽车构造

64


考试

 

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详见公共课程设置)

20

1

考查


101401

知识产权

16

1

考查


101601

信息检索

16

1

考查


101801

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16

1

考查


100701

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

16

1

考查


100702

实用民商法

16

1

考查


100703

绿色低碳经济

16

1

考查


10040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6

1

考查


100601

大数据技术概论

16

1

考查


100602

人工智能概论

16

1

考查


100603

物联网工程概论

16

1

考查


100201

新能源汽车技术前沿

16

1

考查


100301

材料检测分析技术概论

16

1

考查


101302

新媒体与传播学概论

16

1

考查


101402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16

1

考查


101001

建筑美学欣赏

16

1

考查


101201

机器学习算法概述

16

1

考查


100501

电力系统运行基础

16

1

考查


100502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概论

16

1

考查